会宁养狗场(怀旧散文:难忘的农场往事)

发布时间:2024-01-10 12:33:45 浏览次数: 文章作者:

文:杨进荣

  清晨读沈从文先生的《古人的文化》,云垂得很低,云脚托着南山。仍没有降雨。回复了几个朋友的问候之后,便阖起书本,凝目感凉,想起先生毕竟是先生,能把中国史上零碎的什物,细归详探寻到文化的源头,做学问的心性和知识的宽泛度,不能不让人佩服!

  思忖间,孩子发来了好多他童年生活过的地方,隔经年重去拍的照片,自己再没有了静读的心情,陷入了对青春岁月的一种沉思回味中。

怀旧散文:难忘的农场往事

怀旧散文:难忘的农场往事

   青春的有几年,我在一家国有企业的农场学校中度过。事过境迁,有好多人和事还是难以忘记一一

   这是一家国有企业下属的农场,建设于一九七0年前后,当时叫“五七干校”,专为改造思想不积极的一批干部而开垦,企业地址在甘肃白银市,而下属农场则建在距白银市七十公里开外的靖远县碾湾坪上。之所以在此选址,一是大片荒坟山地可以移整平田,二是从山下修建泵站,能够高扬程机灌。

  听老同志说,当年建设场面十分宏大,机声隆隆,黄土漫漫,人来车往,红旗满山,号子声震耳。三班倒的作业制,在一定胜天的年代,两年时间,推整出了近三千亩耕地,栽种了三个果园,修好了配套的泵站渠道,延渠、界均植上了新疆杨,四合院及办公场所学校卫生所商店浴池磨面厂养殖厂……一应俱全。第一批拓荒的工人大多来自援助西部建设的原鞍山钢铁公司的老师傅,大多是山东、东北及河北、湖北、湖南籍的人。

  现在回想那批人:农工,水电工,园林工,司机,大夫,教师……很多工种、不同地域的人融汇在那里,吃窝窝头,住干打垒的房子,操不同方言,有不同习俗的人聚集在一片茅草地上,除了男人带微薄的工资,家人基本过着农民生活。他们大多成家在农村,一个人带老婆孩子五六口人,靠出工"五七"大队挣工分,分得口粮生存。困难和艰辛,用文字难以叙述清楚!

怀旧散文:难忘的农场往事

怀旧散文:难忘的农场往事

  我是八十年代后期到那地方的。当时文革的遗风已摈弃。发配至此劳动改造的干部知识分子,落实政策后已返回原单位,好多老职工因转为城市户口而举家迁入企业所在地,大龄的孩子基本都被招工,农场部分土地按在册农场户人均一亩划归私人耕种,大量土地被附近老乡承包!

   落城镇户口难,就业难是当时农场户的两大心病。

  无论怎么说, 那是一块充满过希望的茅草地,多少人把青春和汗水洒在了那里。多少人跨省搬迁,将老婆孩子带到了那里。农场戸,一个不多见的名字。一群拿着工资的种地"工人"。他们大多文化程度不高,但能忍住寂寞,在一片土地上耕种几乎一生,实属不易。

  时代的产物,必然带有时代的印迹。三合院几乎因成危房,大多被拆除。硕大的苹果、葡萄园已经消失不见。养殖场被推倒整为耕地。灌区两边碗口粗的钻天杨,早已沒有了踪影。鸡鸣羊咩驴叫马嘶狗吠猪哼哼的嘈杂场面已不复存在。唯有"请示台"和那几棵树径尺余的老槐树、榆树仍挺立在原地,"如磐风雨话当年"。

怀旧散文:难忘的农场往事

怀旧散文:难忘的农场往事

  不同地域的人相处一地,又不是工厂化的单位模式,难管松散,琐事多,口舌多,似乎是一种经常有的不是正常的正常现象。夫妻感情吵,邻里因孩子打架吵,为分到东西的多少吵,爷父老子吵,工友因长工资吵,……这些吵,一般在夏天最为常见。几个婆姨拿上小板凳吃完晚饭,坐在三合院的某一处,蜜一样的关系处不了几天,就有事非产生,于是咒骂撕打,劝架的劝架,嘲讽的嘲讽,看热闹的看热闹。

  久而久之,见多不怪了。可悲的时代,养活不了一群可怜的人。咸菜就玉米糁饭,但人们的精神劲儿从不见削减。那时我在学校,还是个单身,锁上学校大门,夏夜坐在校园中,看星月闪烁,听蛐蛐儿和蛙唱歌,偶尔传来三合院家属的吵闹,与恬静夜晚校园的环境极不和谐。吵闹的阵势大了,我便斜靠在椅子上,透过走廊月影中驳斑的榆叶,思想为了生存的这群人,背井离乡,本应如亲情样的相处,谁料活的还是这么辛苦和计较?现在回过头来看,去了另一个世界的人和如今耄耋之年的人,不知对曾经有过什么感想,多少的不值得应该是他们中相当一批人对流年不堪回首的血祭?

  农场起初面积很大,东坪还建有一个机场。那机场好似没咋得用过,只飞落过喷施农药的几架直升机。机场旁有兰州军区舟桥守备的一个汽车连驻扎。东西坪横贯一0九国道,通向农场场部的路是一处高大的土筑"五七大坝"。

  心急烦燥了,我会在满是溏土的路上走过,到国道旁坐坐,看那南来北往的车辆,货车,空车,客车,小车,农用车,拖拉机……穿梭不断,络绎不绝。羡慕他们如紫燕般的自由,可以在广阔的天地间驰骋。

怀旧散文:难忘的农场往事

  一顿能吃三个羊肝的汽车司机张明鼎,抄一口靖远方言,从来不修边幅,开车速度极快,退休后受过一次伤,如今还在世。

  老伴侍候十分周到的定西人常光明,参军转业至工厂,跑过川藏线,从未出过车祸,平易近人,十分随和,永远笑口常开。一人工资拉扯了一大家人,实乃不易。近九十岁还在世上。

  高声大嗓的河南人刘富锁,当过工人车间副主任,农场副场长。中年失家,半途丢"官",他有一杆公家配备的枪,守卫农场安全和库房,灾难没有击倒他的人生,人未至先有声,人们就知道谁将要来一趟。

   有一定文化程度,当过场长,未退休而病逝的宋殿安。

  被葛洲坝水电工程上马,调去做电工的老洪。

   会横渡黄河,说一口江西话的孙学林。

怀旧散文:难忘的农场往事

怀旧散文:难忘的农场往事

   大高个的蓝田人董俊英、陇西人张茂盛、毛守邦、毛振江。说兰州话的邵有山、郭靖芳和祖兰林。其中的祖兰林原籍安微芜湖,与张治中将军同乡。父亲系张治中将军秘书,写得一手好字,赋律诗一流。然因文革,父被打倒,发配至河西劳改农场,十四岁的祖兰林便随父,在劳改农场劳动。这就有后来好多人讷闷的:他怎会参加工作那么早,工龄那么长?平反后,读书上学已不可能,所以姊妹中数他瘦弱没文化,其余皆为高级知识分子。祖兰林爱喝两口小酒,高兴起来容易喝高。说话不藏不掖。沒有大智广识,但人品不错。

  说着一口靖远话的徐文元,父母逝世早,生在水田大地,家中生活困难。组织招工后,要求到农场工作生活,因为可以带家属,分得几亩水地生活。生两儿一女,皆上了大学,都干得不错。当年农场户中,这样的两半户家庭不多。

  喝二两烧酒,吃几颗花生米,拉一把小京胡,活得悠哉悠哉的河北人李俊贤。出钠老师都干过。

  当过大夫的李凯,做过老师的李江舟,谢兆兰,郭玉清,王原存,杨晓峰,张春兰

……后来有的改行,有的退休,只有为数不多的人还在岗位上。

  开修拖拉机的李凳凡,吴成春,铅工出身的李振标,喂鸡喂养的河南人袁爱礼,袁子章,爱吃狗肉喝烧酒的湖南人龙生育,张掖人于文魁,穿戴整洁、当过会计的民勤人胡克武……  

  田广祥,一位相貌敦厚的山东汉子。勤学善思,言行有度。老婆孩子双亲在老家,举家迁至西北,大概是计划生育稍为松动了的年代。开过拖拉机,会修理拖拉机汽车。后在公司赣州矿任过矿长,撤矿后,任动力厂车间主任、厂长。不害人,不利用人。教育的子女朴素勤奋,在工人及家属中口碑相当不错。

  董家松,一位从金张掖来到企业的农民子弟。行走缓慢,不会挠弯拐角。他是建厂时来的年龄最小的小伙,一人带四口人。穷不呻吟,苦不言说。老伴多年前去逝,而今八十岁的他还很健康。

怀旧散文:难忘的农场往事

怀旧散文:难忘的农场往事

  沈荣德,出生于小枣天下有名的临泽。做过农工,养过鸡。老伴矮胖,气管不好,说一口地道的临泽话,乡音没有变过。沈师讲究养生和吃喝。分田到户后,他养奶羊,吃羊奶,养狗吃小狗肉。如今八十多岁的他脸色红润,十分健硕。

  候保国,心大不记小事的高台汉子,声音宏亮。一儿三女,老伴已逝。乐于聊天,关心每一个对他尊重的人。

  马厚,不讲究吃喝的河北人。原给马牛羊看病,后改为园林工。喜抽烟,老伴离逝早,儿女就业成家后,他独自住单身,精神壮况不错。好似大西北一生,都沒能改变他的语言,表达快了,好多人听不懂。

  徐世家,一位脸膛黝黑,从部队转业到农场当场长的兰州人。粗糙但心不坏,抽烟与喝酒是他的两大嗜好,为此给自己的人生也造成了好多的麻烦与波折。现在还能生活自理。

  定西从部队转业的陈士福,一位把吃苦当平常而委曲求全的人,前半生为干部,后半生被"改革"成工人。命运坎坷,因人诚实本分,吃亏无数,过重的压力和负担,六十多岁就赴黄泉。亏过他的人应是最睡不着觉的人。

  河北来的常玉珍夫妇,东北的王桐生夫妇,于德恩夫妇……已经辞尘入土。

  在农场呆过的人成千,他们有的退休,有的调离,有的去逝。现脱离原企业的农场,壳子还在,员工大概十个左右,面积比当初小了很多。土地大多承包给了附近老乡耕种,看守是管理者的主要职责。

  多年沒有去过农场了,每每趋车经过,那些人和那段岁月,都会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让人忘记不得。

  农场,一个时代的标点,一坐台子和几栋旧砖瓦房,经年,还在沉默地存在。有了它们,寻觅当年,才有了实物的佐证,毕竟那是一处有过我工作生活的地方。

  农场,一处轰轰烈烈而有花失月容的地方。养活了多少人,家属孩子,附近老乡,外藉租种土地的人。也治富了很多人。当然也有下苦多而沒有获得相应收获的人。过去已被雨打风吹去,现在它不再是引起人极大关注的地方。它象一位卸了妆的演员,落漠地在那里存在着。

  农场,是一方能让共生过的人有话说的地方。你当年有多疯狂,你就有后来的多凄残。你当年如何会算计,也算不过老天的赏罚。你当年有多恣肆,你现在就有多孤独。

  夜深人静,夏雨微寒。想起农场,应是我蹉跎了一段美好时光,失去的青春,再也买不回来!不知这短文是回忆,还是杂乱的心殇,写出来,算是对自己的一种交待!也可算是对一批关心过我的人和我关心过人的真诚怀念!

  你的好,就是我的愿!你的安,就是我的昐!

  作者简介:杨进荣,曾用名绿云、罗巴、走天涯、西北星,甘肃省会宁县人。本科学历。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学时代起在《中学语文报》《诗歌报》《散文林》《诗人》《驼铃》《白银晚报》巜白银日报》《白银文艺》巜乌兰》《甘肃日报》巜甘肃经济日报》《首都文艺》《人文白银》《乡土文学》《乡韵》《陇上风情》《天南地北会宁人》《中华诗词》中国网、神州网、《今日头条》、凤凰网等网络报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游记多篇。有《抱朴》散文集出版。现供职央企,从事管理工作。